当前位置:首页

三分钟看懂“中央全会”

发布时间:2025-04-05 01:40:30   来源:黑龙江省牡丹江东安区    
字号:

前者属宇宙论范畴,后者属人性论范畴。

它们不是一般地讨论人和自然界的关系,而是从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意义上讨论二者的关系。诚者,理之在我者,皆实而无伪,天道之本然也。

三分钟看懂“中央全会”

[7] 第三,天人合一是一个由合到分、由分到合的过程。因此,朱熹很重视从气上说仁。它要解决的是人和自然、主体和客体这个中国哲学长期以来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,只是理学以其特有的形式提出并回答了这个问题。[1] 这就从本体论和发生论同时论证了人和自然界的统一。这正是心理为一的真理境界。

因为朱熹所谓心与理一,从主体方面说,只是一个潜在的本体存在,并不是当下的现实存在。显然,朱熹所谓心与理一,是超越地说、形而上地说,也就是从本体论上说。因此,荀子所说的心,主要是指认知之心或知性而言。

义非其门而由之,非义也。[38] 礼作为人道之极,起于人之欲,以分为其根本特征,有分便有群,即分为一定的社会群体。但荀子提出诚的问题,主要是论证其天人合一思想,这一点很值得注意。这并不是说,荀子主张彻底消灭人性和情欲,而是主张以理节情,以理制欲。

换句话说,他虽然提出了认知理性的问题,却没有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讨论人和自然界的关系,而是从价值论的意义上讨论二者的关系。告子的仁内说,正是继承了孔子思想,承认道德情感的存在,吾弟则爱之,秦人之弟则不爱也,是以我为悦者也,故谓之内[29]。

三分钟看懂“中央全会”

因此,荀子的心性论不是自我认同而是向社会认同,不是自我超越而是向社会超越。他们还提出知,无欲恶也[17]的命题,说明认识所要解决的是真假问题,而不是好恶等情感问题,更不是道德价值问题,所以应该排除情感因素的干扰。即能够主宰万物,制理宇宙,从这个意义上说,心也者,道之工宰也[50],是对道进行加工制造的主宰者。就是说,荀子是性情欲合一论者,他所理解的性完全是自然的心理情感,而不是孟子所说的道德情感,他所理解的性是这种自然情感的内在根据,而不是道德情感的自我升华或超越。

人的知性必须同客观对象发生关系,内外合一,才能有所知(知识)。但自孟子和后期墨家以后,情况发生了变化,墨家的理智主义心性论对儒家荀子发生了很大影响。他认为,人性并不是先验的,而是在生活环境中形成的,犹如染丝,染于苍则苍,染于黄则黄,所入者变,其色亦变。他一方面说,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,譬之犹火之就上,水之就下也,不可防止于天下。

此外,对仁义的解释也同儒家有区别,其兼相爱是针对儒家爱由亲始而提出的,即人人应该互爱,没有等级差别,同时仁以兴利除害为目的,仁本身并不是目的。在价值观上,墨家是功利主义者。

三分钟看懂“中央全会”

总之,仁、义、礼等皆能认识而贯通之,便是道。[14] 说明人具有认知能力,人的生命就在于形体和认识的结合。

他否定了孟子的先验道德论,却肯定了道德的社会性。但志意是指人的动机、意志和目的方面,德行是指其实践方面,知虑则是指其认知方面,其中,知虑是主要功能。人生而有欲,欲不得,则不能无求,求而无度量分界,则不能不争,争则乱,乱则穷。但另方面,他又提出心具有极大的主体能动性,是认识活动的主宰,也是天地万物的主宰,从而把认识主体性的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。荀子也很重视养心,诚心和虚一而静[62]之心从不同方面说明了主体自身的修养问题,前者是从实践上说,后者是从认识上说。墨子一方面保留了天的地位,给宗教留下了很大地盘,以此作为道德价值的来源,另一方面,却严格区分了主体和客体的界限,给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方面留有广阔的余地。

荀子所说的义,从客观上说,是指社会伦理,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基础。至于义,则直接同利相联系,义者利也,这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伦理思想,同儒家把义和利对立起来的功利的道德理性主义是不同的。

他们都提倡人的主体性原则,但孟子侧重于道德主体性,即道德实践的能动性。[11]有闻之有见之谓之有,莫之闻莫之见谓之亡。

在这个领域,作为认识对象的,是真正的自然界,而不是有意志的天,也不是人化的自然,即道德之天。以人性为仁义,犹以杞柳为桮棬[25]。

虽然在以后的发展中,由于墨家思想缺乏社会基础(我认为儒家代表个体工商业利益),没有产生多大影响,并归于消失,但它的思想却被另一个儒家代表荀子所吸收。[31] 既然性是生而具有的自然素质,没有任何社会因素,因而和人的情欲,即生物学的感性欲望是密切联系的。他的化性起伪说,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表现。他否定了自我实现、自我完善的道德主体论,却肯定了社会规范和礼制的重要作用。

正因为他们从共同的伦理价值标准出发而从不同方面考察人的本性,因而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。涂之人可以为禹,曷谓也?曰:凡禹之所以为禹,以其为仁义法正也。

二 荀子是先秦的最后一位儒家代表人物,但荀子的心性论确实和孔孟有所不同,特别是同孟子有重要区别。在这一点上,荀子不仅与孟子直接对立,而且不同于告子。

但这不是自律论者所说的自由意志,而是建立在认知理性基础上的意志行为。这种义利观在心性论上的表现,就是强调感性欲望、物质利益的重要性。

民,生为甚欲,死为甚憎。故圣人者,人之所积而致也。他所说的心,是认知之心或理智之心,而不是道德之心。[37] 可见,能群是人的本质特征,就是说,人是社会群体,而不是单个人的存在。

总之,儒墨两家作为先秦两大显学,在心性论问题上提出了两种不同的主体论学说,儒家孔孟提倡道德主体论,而墨家建立了认识论的主体论,儒家提倡实践理性,墨家提倡认知理性。他认为,人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,这是人的主体能动性的表现。

通过经验,认识主体对对象作出区别,这正是人的认识能力所具有的特点。……性之好恶喜怒哀乐,谓之情。

性不知礼义,故思虑而求知之也。这些都是荀子思想中最有特色的部分。

图说天下

×
{dede:qrcode/}

推荐文章

友情链接